全文预览

委托—代理框架下激励问题的理论研究综述

上传者:你的雨天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63KB

文档介绍
对CEO产出的激励效果中,有近77%是来自股票所有权的力量。这就是说,要减弱代理成本,最好的办法是让代理人拥有股权,成为剩余索取者。Р普兰德盖斯特(Prendergast,2000)通过对委托人监管方式的选择与环境不确定性之间内生性关系的考察,认为风险和激励之间呈现正向关联关系。为了防止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引导其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委托人会选择基于业绩评价的报酬支付方案,即根据代理人的业绩表现来支付其薪酬。由于企业外部风险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对代理人实施基于业绩评价的报酬激励。Р参考文献:Р[1] Eugene F. Fama,Agency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VOL.88, NO.2Р[2] 张跃平,刘荆敏。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6期Р[3] 刘兵,张世英。企业激励理论综述与展望,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5期Р[4] 高红阳。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述评,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Р[5] 黄桂田。现代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5期Р[6] 刘小玄。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Р[7] 王家龙。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综述,企业经济,2005年第4期Р[8] 李春琦,石磊。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6期Р[9] 高闯。经理行为的显示、激励与监控理论述评,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Р[10] 杨善林,刘银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3期Р[11] 杨善林,王素凤,李敏。国有企业经营者负激励机制设计,财经研究,2005年9月Р[12] 阮青松,黄向晖。国外企业经理层激励约束问题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4年第2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