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山水记”论文《游褒禅山记》论文:例谈古代“山水记”的教学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41KB

文档介绍
山记》的章法结构,或者其他诸如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我们都不难看出宋代的“记”,无论是山水游记,还是亭台楼记,往往在记游、写景之外好发议论,即表现“理趣”,而且大多是以议论国计民生为主,记游山水情韵为辅,把常人心智都能理解、甚至都可领悟的道理借记游来表现。同时,宋代的“记”在发表议论时,常常喜欢借考据来表达,借山水记游来显示“学识”,表现“理趣”。苏轼的《石钟山记》、《喜雨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陆游的《入蜀记》大抵上都属于此类。Р这种“景”之中,凸现“论”,“文”之外,引入“学”的写法,使“记”在表现“理趣”时不仅避免了议论的空浮,而且使“理趣”表现自然而幽微,让人心悦诚服。这种写法直接影响了清代的桐城派古文家,他们提出的所谓义理、考据、辞章的学术术语,或许也受了此种写法的影响,从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我们分明就可看出其中的影子。Р综合上面两部分的分析,笔者认为《游褒禅山记》的章法结构是继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后又一篇在形式上有创造的“记”,也是最能凸现宋代“山水记”章法的文章。当前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选型教材,而且很多版本中课文的组织也都以“主题单元”型为主,这种教材的一大缺陷就是常常让学习者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教师能在适当的时候,依据合适的范本,从文学史或文章学的角度对古代章法相对定型的各种文体作以梳理,那么就可以构筑起学生心中的“森林”。就《游褒禅山记》而言,教好这篇文章的章法结构,对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记”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不仅是对初中所学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记”的总结,对以后学习或阅读诸如苏轼的《石钟山记》、费伯雄的《游黄山记》都有指导性意义。Р参考文献:Р1.陈平原《中国小说散文史》北京大学出版社.Р2.周振甫《文章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Р相正平,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教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