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22KB

文档介绍
的地理概念。人类学者曼革纳若(aranganar)指出:当代批评理论和社会理论中的;权力;;他者;概念,特别是由福柯、萨伊德和托多洛夫等人所做的理论化阐述,给人类学及其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带来相当的振动。此类研究表明,对另一种文化提出解释的是此文化中隐含的权力,它足以对所解释的对象实施改造和重构,创制出符合其话语的需要的另一种版本的他者形象,如蛮夷戎狄之类,随便你怎么称呼。⒀(P2) ;荒服;、;蛮服;、;夷服;一类术语的出现,一方面体现着中央帝国霸权话语对边远异族人的他者化改造;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要征服和控制这些地区的人民和物产,使之臣服于中央政治的意图。《国语?周语上》记祭公谋父之言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这是对五服制的解释。顾颉刚先生分析后二服说:把;夷蛮;与;戎狄;区别为要服和荒服,原因在于,夷蛮虽不是前代王族,但久居中原,其文化程度已高,只由于同新王室关系较疏,所以被排斥在华夏的行列之外。要服之名表示自我约束。戎狄者,未受中原文化陶冶之外族,性情强悍,时时入寇,故谓之荒服。荒,犹远也。⑽(P2) 将五服说中的;荒服;同《海经》的;大荒;观念对比,后者较少带有政治军事的霸权意味,更多地表现出对远方异国的神奇化和神圣化,尤其是将华夏民族的祖先神谱系大量穿插在大荒的地理叙述中时。这是特别值得研究者关注的一点。尽管从地理学史的观点看,人们惯于把《海经》和《禹贡》视为同类著作,但是以上的观念分析表明二者在思想渊源上有着重大差别。透过这种差别,有助于审视《海经》成书背景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若即若离关系。;荒;不仅同象征社会秩序的;中央;相对立,而且还同文明社会所崇尚的若干正面价值相对立,成为某种负面价值的编码符号。如;荒淫;、;荒废;、;荒乱;、;荒亡;、;荒失;、;荒昧&[1][2]下一页“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