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国先锋电影的底层视角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19KB

文档介绍
掉抚恤金,而是老老实实的交待了实情。电影里少年则是懵懵懂懂地拿着钱走了,他将走向何方,能否继续保持纯真和善良,是否会重复两个农民的道路,我们不得而知。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没有简单的站在弱者一方,而是深刻地剖析了底层群体自身生存伦理,底层群体的被压迫状态、丧失的道德和滋生的罪恶,隐晦地批判了社会转型给人们精神带来的打击和毁灭。所以与其说电影还原了底层社会内部的罪恶,不如说是还原了人性的罪恶。Р Р 相对于文学,电影在表现底层上有着某种相对的“滞后性”。文学表现底层不仅仅是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还描写了底层群体与社会的冲突和反抗,并进一步指向了造成底层群体这种状态背后的体制,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先锋电影在这方面则不如文学反映的深刻。先锋电影里底层人物也有冲突,但冲突多是底层内部的,比如《十七岁的单车》中农村少年和城市少年的冲突。他们也有抗争,这种抗争非常微弱,他们常常只是处于一种寻找的状态。《盲井》中的两个农民寻找点子,少年寻找父亲;《小武》中小武寻找“猎物”,也寻找友情、爱情和亲情;《十七岁的单车》少年寻找丢失的自行车;《卡拉是条狗》中老二寻找解救卡拉的办法;《图雅的婚事》中图雅寻找能接受前夫的丈夫等等。有希望、有所期待才执着的“寻找”, “寻找”成为了底层人物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他们生活下去的支柱和理由。Р 虽然还有不少人认为真正的底层是无法看到这些电影的,这些电影不可避免地只是知识分子、有闲阶级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先锋电影对底层的关注表达了一种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缺乏的真诚,就这份真诚足以让他们载入电影史册了。Р Р Р [参考文献] Р [1]程波.滞后的先锋性一个关于中国90年代以来先锋电影的文艺学解释[J].文艺理论与研究,2006,(2). Р Р [作者简介]程波(1976―),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廖慧(1982―),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200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