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根本性变化。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这位和声发展史上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大大扩展了调性的范围,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和声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表现意义,将功能体系和声高度发展到了极限。紧随其后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思潮,很快将和声的历史运动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德彪西的和声手法是多样化的,如扩大调式音阶;三度结构的高度叠置;独立的不协和和声;复合和声;非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附加音的运用等。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由功能体系和声向近现代和声转变与过渡的时期。该时期,实际上是功能体系和声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声发展阶段,然而这种音乐运动所预示强烈的和声归属感最终无法到达的和声现象,使功能体系和声走向瓦解,对整个西方音乐史的发展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Р Р 参考文献Р 1、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0月。Р 2、[美]唐纳德?杰格劳斯、克劳德?帕利斯卡著,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月。Р 3、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9月。Р 4、[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杨燕迪校《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Р 5、沈旋、古文娴、陶辛编《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5月。Р 6、[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顾译,钱仁康、杨燕迪校订《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12月。Р 7、戴定澄著《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Р 8、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3月。Р 9、吴式锴著《和声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10月。Р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 Р 责任编辑:黄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