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普通教育学》学读

上传者:upcfxx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向“自由”的过程。道德性格的形成须借助对外来要求的服从来实现,但这种服从不能是消极的,不能是迁就,坚强的性格必须对外来的要求进行自我判断,将消极的外来要求转化为积极的自我道德律令,“只要一个人决定服从判断,那么这种否定的判断就会转化为真正的性格升华和自我牺牲”。真正的道德性格正是通过克服性格中的主观部分和客观部分的不一致来求得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统一,从而达到“内心自由”的境界。②道德性格的影响因素。首先“行动是性格的原则”,内部经验是性格的本源。意志决定性格,而意志行动构成道德性格的基础。其次,思想范围影响人的性格;再次,素质影响人的性格,人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有的易于感动,在赫尔巴特看来这类人“具有清晰的感觉,能形成稳重的人格”,有的不易于感动,其心理往往因境而迁这类人永远形成不了“稳重的人格”;最后生活方式影响人的性格,“父母们通过其对家事的全部安排来建立日常生活的严格规律,可以给他们的孩子带来明显的好处。”(3)训育训育,道德性格的培养途径。那么训育要通过哪些途径或措施来实施呢?赫尔巴特认为,必须将训育的措施与管理的措施严格区分开来。管理旨在压制儿童劣性,维持教学和教育秩序,因此可以采用外在的强制性措施。而训育则是一种影响心灵的行为,因此,绝不可以采取完全强制的方式。训育不是强制,而是陶冶。“训育的调子完全不同,不是短促而尖锐的,而是延续的、不断的、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渐渐地停止的,因为训育要使人感觉到是一种陶冶”。在这里,训育看重的是尚未付诸行动的意图,是辅助教学的一门艺术。教育者只有掌握了这门人际交往艺术,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当然当儿童不听简单的训话时,这种艺术就可以转变成“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一定创伤”,但是“教育者必须自始至终用温和的感情来控制它,同时使人原谅它,使它得到宽容;而且只是为了克服学生的傲慢顽固时才采用它”。(三)现实意义1.教育作用论的现实意义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