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的重要途径。但是Р20年的育种时间太长,这种成功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我想能不能另寻捷径”,李振声回忆说。Р 20世纪70年代后期,李振声研究出蓝粒单体小麦系统,在一个麦穗上可以长出深蓝、中蓝、浅蓝和白粒四种颜色的种子。李振声解释说:“根据种子颜色,我们就能知道它染色体的数目。白色的只有40条染色体,叫缺体。可用它与远缘植物杂交,较易将外源染色体转移到小麦中。”Р 应用这个方法,他只用三年半就育成了小麦―黑麦异代换系,陕西长武农技站以它为亲本杂交育成了小麦新品种“长武134”,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Р Р 陕西民谣:“要吃面,种小偃”Р Р 李振声培育出小偃系列后,陕西农村就流传开了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小偃6号作为陕西省骨干小麦品种,迄今种了16年,每年种植面积有50多万亩,为陕西小麦增产贡献着力量。Р 1987年,李振声调任中科院副院长,在更宽广的舞台上从事农业科技工作。Р “从1984年到1987年,三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三年徘徊,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党和政府急于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李振声回忆说,“我同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三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Р 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全力推动下,李振声带领着科学院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打响了农业科技的“黄淮海战役”。1993年,全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长到9000亿斤,其中黄淮海地区增产504.8亿斤,与李振声等500亿斤的预计十分吻合。Р 每当我国粮食产量出现徘徊,李振声都能及时给大家敲响警钟,指出问题所在,分析潜力和对策。Р 如今,李振声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培育青年一代和农业咨询工作上。他决定将全部奖金捐献给单位,建立助学基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助一臂之力。Р “小麦人生”,沉甸甸,亮闪闪。(齐芳) Р (摘自2月28日《光明日报》,作者均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