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混声合唱《雨后彩虹》探析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461KB

文档介绍
第二段由于第Ⅲ级音不降,使得G大调的调性得到明确,由于副三和弦及附加音和弦的运用,和声的色彩性得到了加强。Р谱例13 引子部分第二段的和声分析Р G大调: ⅠⅢⅠⅢⅥ7 Ⅴ7 Ⅱ7Р ⅡⅡ56 Ⅲ6 Ⅵ2 ⅡⅤ7 ⅠР2、主体部分Р主体的第一部分运用传统的功能和声,其风格如其4小节前奏一样简朴。这一前奏运用舞蹈性节奏,显得活泼、明快,诱导着人们欢歌起舞,随后出现的合唱旋律大多是在分解和弦的基础上写成的并配以节奏性的正三和弦。以下是前奏的和声分析。Р谱例14 主体第一部分前奏的和声分析РG大调:ⅠⅤ7 ⅠⅤⅠ6 K46 Ⅴ7 ⅠР主体的第二部分一开始是向bB大调的转调,经过副属和弦(Ⅵ的属七和弦)回到G大调。由于bB大调是g小调的平行小调,加上前面有同主音大小调融合的铺垫(G大调bⅢ级音的反复出现),这种转调显得较为自然。Р谱例15 主体第二部分的和声分析Р bB大调:ⅠⅤ7/ⅥР G大调:Ⅴ7Р主体部分的结尾是10小节的连接部分,用模仿手法写成,和声手法同引子部分——同主音大小调的融合。其中最后一个和弦长达4小节多,由小三和弦进入大三和弦,6个声部的演唱使得情绪达到最高潮,极有特点。Р谱例16 主体部分尾声的和声分析РG大调: ⅤⅢ#3ⅢР3、尾声部分Р作为尾声部分的引子,是长达18小节的间奏,是这首合唱作品较为出彩的器乐部分。这一间奏的使用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好处:首先,为这首不太大的合唱作品,写出如此之长的间奏,不是很多见的,体现了作曲者在合唱配器(声乐、器乐的交替)方面的努力;其次,由于上一段有6个声部的高、强长音,加之下一部分为高潮段,合唱队需要得到休息和调整,该间奏绝不是专为调性转换而设置的;再次,间奏在调性色彩方面的布局也是有创意的,从b小调到bB大调,再到G大调,最后是为再现而出现的属准备——比前奏的调性更为丰富、紧凑。Р谱例17 引入尾声部分的间奏的和声分析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