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个民族对生死、善恶、美丑的看法,决定了一个民族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更上升为一个民族集体的信仰,起到了最初的教化功能。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着属于所有人的共同心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的成功也使得我们在寻找和保护民间文化,尤其是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上找到了一条捷径。借助电影强大的时空性和传播速度,可以尽量的保护那些即将失去的极具特色的文明与文化。在黑龙江流域,也有着和赛德克人相类似的农猎民族,也有着相类似的民间说唱,如赫哲族的“伊玛堪”、达斡尔族的“乌钦”、鄂伦春族的“摩苏昆”等,这都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瑰宝,都承载着对一个民族的传承的希望,更是现代人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信仰的窗口。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民间说唱或者民间口述文学既有娱神的性质也是娱人的性质。也就是说,传统的少数民族的民间说唱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又表达了对英雄(莫日根)的崇拜,对建功立业、获得荣耀的追求。在我国,由于汉民族特有的“融合性”、“同化性”,使得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工作更加艰难。我们也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可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事实上,对我国北方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工作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2006年5月20日“伊玛堪”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功不可没,2012年6月召开了国际“伊玛堪”研讨会,来自黑龙江――阿穆尔河两岸,中、俄、日等国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的交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不仅比较了黑龙江――阿穆尔河两岸的赫哲族的生活和文化,更提出了一些大胆的假设。为今后保护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了表率。也希望通过研究和保护的力度加大,能将“伊玛堪”等形式的民间说唱像《赛德克.巴莱》一样,搬上大荧幕,走向充满希望的“彩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