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民间童谣特点分析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5KB

文档介绍
大,玉环靠近温州的几个地方的语言接近或是使用闽南话,差别为最大。对于同一事物的名称表达出来的语音完全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Р“明天早上”在方言中可以说成“天亮颗星(或是天亮枯星)”、“明朝五更”。又如青蛙,有的称哈蟆,也有称田鸡,还有的称为虾蟆。语言的差异,除了表现为词语不同外,还表现在音韵不同上。同一词语,普通话里为押韵音,而在方言中不押韵;方言中押韵的词语,在普通话里却不押韵,在普通话里是平声,而在方言中是仄声。如:竹、粥、猪、食、干、水、人等,用方言掌握古代诗词格律押韵比普通话优越得多。Р (二)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Р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同样全方位地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每一地方民风民俗如节日、婚嫁、建筑等,又如反映不同地区的生活差异等。如在本地,人们凡是打了喷嚏,或是听见乌鸦在头上飞叫,往往会说一句“百劫尽消”或是“泼勒姓消”、“蹩脚声消”,也有缩称为“泼消”、“泼雪消”等,都是一种消灾的祷告。Р (三)科学知识地方文艺化Р 童谣能够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地名的特征及其顺序,往往能够融地理、历史、文化知识于一体,然后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或方式结合当地的文艺加以诠释。如《百花对》、《对花歌》等运用对歌的形式让孩子掌握各种花的特性和不同季节的不同花的品种。Р (四)用可以感知的表现方式记录某一地区特有的事物Р 儿童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具有地域色彩的、具体可感的东西,才会有兴趣,才会去听去记去传。因为童谣的创作者、接受者和传播者都是一定地域的民众,所以童谣中出现的事物一定是儿童生活中所能感受和接触的,一旦超出一定的地域,儿童就会因缺少足够的具象而很难接受,即使一时接受,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即使同一主题的童谣,在流传中也会加以改变,使之成为当地儿童所熟知的东西。Р 【参考文献】Р [1] 祝士媛,低幼儿童文学[M],北京: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