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Р考核形式: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一份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报告(字数在1000-1500字),并通过小组讨论征集修改意见。Р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工作报告,将其上传到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主要内容应包括:Р1.自己较熟悉并有兴趣作为教学过程改革尝试的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30分)Р2.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注明一些重要资料的来源。(30分)Р3.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形成自己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归纳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并提出可以进一步讨论的要点。(40分)Р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修改意见。Р评分:教师重点考查学习者的工作过程,判断其选题是否可行并具有实用价值,考查所使用资料是否详实、科学和来源清楚,分析学习者在实践问题中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注意:防止出现抄袭,凡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Р(四)第四次形成性考核Р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全部内容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的第十五周的星期二。Р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十八周的星期二。Р考核形式:总结课程学习体会,从基层一线教师的认识角度,举例说明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及其表现的认识。Р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有独立思考分析的实例报告(约1000字),将其上传到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主要内容应包括:Р 1.概述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30分)Р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10分)Р 3.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现实工作体会,专门撰写的教学经验短文(500字左右),提出自己亲历或身边真实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事件,概括自己对于其中所体现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与动力”的状况分析(有实际进程为证),并分析此经验如何帮助自己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能力。(60分)Р以上考核方案,自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执行。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组Р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