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汪氏两兄弟院士:汪德昭、汪德熙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26KB

文档介绍
塑料和不饱和聚酯,并用来制成玻璃钢小汽车壳体,属国际首创。Р 1956年,他被邀请参加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主持《稀有金属》《钛冶金》两个专题规划的编写。由于预见性强、水平高,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他用邻苯三酚和糠醛聚酯制备塑料,取得了国际首创性科技成果。Р 如果没有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纸调令,这位视化工专业为终身兴趣与职业的专家会在化工科研与教学的领域里穷其一生。可自1960年下半年开始,化工专家汪德熙朝着核化工专家转变。Р 1960年冬季的一天,二机部部长宋任穷询问汪德熙的意见:“国家发展核事业很需要人才,现在把你这个搞化学的调来,不知你有什么想法?”尽管一时割舍不下化工科研的情缘,汪德熙还是说出了“我愿意”3个字。这句庄严的承诺,从此将他的后半生与祖国的核事业紧紧连在一起。汪德熙被调到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后历任副所长和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长,领导和组织了一系列国防科研项目。Р 汪德熙先后承担了核武器引爆装置点火中子源研制、放射性三废处理等科研项目,3项科研成果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他在原子能事业发展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核燃料后处理方面。他积极支持将原来根据苏联资料设计的沉淀法工艺流程改为萃取法,并提出在萃取过程中,溶剂辐射分解造成的乳化可能是一个关键性技术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采用萃取法有着重要的作用。Р 1968年1月,按萃取法流程设计的后处理中间工厂投产一次成功,及时为核武器提供了首批钚装料,为后处理工厂节省投资3.6亿元,更使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大大地朝前跨进了一步。Р 由于汪德熙在核化工领域成就卓著,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进步奖。2006年8月,汪德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Р (摘自《中华英才》,《中国科学报》2014年12月23日)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