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研判会后,编委会指定了专人跟踪管理这些信源,并由其统筹前方记者落实,当晚8000多字的原创稿件传回编辑部,经精心的选择与编辑,次日“不管绕多远我要去上班”一个图文并茂的整版报道,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时,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而且让很多读者感到,报道中精选的几个故事,似乎都是说的他们有故事。Р 而这仅是让信源及时落地的一个环节。这次抗洪报道在编辑流程上采用了全新的机制,报道方案的研究制定更加详细科学。Р 1、每天下午3点左右,本报中央厨房“编辑中心负责人”会提前赶到办公室,研究采前会报来的选题,对信源形成的选题进行初选,列出报道方案。Р 2、每天下午4点30分的编前会前,各部门会将落实信源的选题报告至编辑中心,然后根据现场采访线索的变化,对报道方案进行调整。Р 3、下午4点30分开始的编前会上,值班总编辑与各部门参会人员,对落实信源的报道方案及选题进行充分讨论,编辑部门和采访部门各抒己见,贡献智慧,对报道方案再调整。Р 4、会后,编辑中心将此报道方案回传各采访部门负责人,使采访部门对版面定位,稿件需求做到心中有数。Р 5、晚上8点前后,值班总编辑再根据晚上的情况变化,对报道方案进行最后敲定。与此同时,各采访部门将稿件统一传送给稿件统筹人,由他们统一提交中央稿库,实现“多个部门,一个出口”。Р 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信息的传播已不再是以纸媒为中心,而是时刻在互联网上汇集、互动、传播。对获取信息的管理,本报的两微一端3个平台随时与一线记者对接,将他们核实的信源,迅速在第一时间,把信息和图片、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如7月1日至7日,本报官方微博开通的“暴雨直播”话题,阅读量已经达到1.1亿,讨论量达2.2万;微信平台在雨情最严重的7月2日、6日,推出14条相关稿件,有7条达到10万以上阅读量,这些都是我们跟踪管理信息及时落地,传统媒体对信源掌控的优势在互联网上得到的一次集中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