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2美学概论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179KB

文档介绍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Р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Р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自然性和形式性较好掌握,对于变易性则需要重点理解。Р自然美是天然物质符号的美,它的活跃多变往往并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一方面,客观的自然事物在变;另一方面,主体的情感也在变,从而主体赋予自然客体的意义也在变,这就必然使得自然美呈现为千姿百态的物质符号形态,充满着朦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美的变易性。Р第一,自然事物充满活力。自然美是活的形象,是生命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和变化的形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产生、发展、衰朽、死灭和复苏的过程,这种过程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就像应和着宇宙生命的某种秘密旋律,形成富于变化的节奏感,使自然美呈现出变易的特征。Р例:花。Р以“美不自美”对中唐诗美现象作总体把握,是中唐诗歌现象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美不自美”观,是中唐诗歌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个审美原则。这种诗美观,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意识,标志着儒家伦理诗观在中唐诗美学中的胜利。“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最大极限地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对自然役使和赋形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特征,其美学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实代替了山水对象的客观真实,因此,他们诗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现出形意失谐、意象失衡的诗美形态,被强加上哲性化的理解而成为意义的象征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