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四川安岳华严洞佛教造像布局体现的中国传统审美准则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107KB

文档介绍
直接影响到画面所传达的视觉感受。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构图会传达出不同的意境。这种"经营位置"的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均早有体现,包括:城市格局、建筑、丧葬、服装、饰品、书法、绘画、雕塑等等。雕塑通常意义上的理解为可多角度观看的,但作为佛教造像大多只有一个或几个角度可供观看,首先,因为佛教造像的最初目的是教化众生,是宣传佛教教义的工具,只需让信徒看到真切的佛国天堂是如何美好即可,所以无须满足多角度观看的需要;其次,佛教造像要考虑永久性、承重性等问题,因此佛教造像多是与山体相连,空间上不具备多角观赏的条件。所以,观看佛教造像同欣赏绘画作品从观者的角度来说有相似之处,大多是从正面的某个固定角度来观赏。以安岳华严洞为例,只在洞窟正壁和东西两壁雕刻有造像,且造像背部均与山体连接,那么工匠在开凿此窟时也必是以造像正面为最佳观看角度进行着重表现的。Р 安岳华严洞是我国北宋时期佛教造像的一座高峰,该处石窟具有典型的宋代世俗化的审美特征,是中国传统审美准则一次较全面的集中体现。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发现该窟不仅雕工精湛、造像传神,且在人物的动态安排与整体布局是经过精心构思的,笔者从佛教造型开始顺藤摸瓜,运用绘画构图学的知识梳理其造像布局安排上的内在规律,体会到古代工匠对于佛教造像在整体规划和局部细节雕刻上的审美自觉性流露。笔者怀着对古代工匠的崇敬之情完成此短文,得到了一次重新认识安岳华严洞的机会。Р Р 参考文献Р [1]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Р [2]汪毅,《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3]唐承义、王平中,《普州揽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Р [4]常瑞伦,《绘画构图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Р Р 作者简介: Р 苗鹏(1982-),男,祖籍山东威海,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助教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