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道家的“性情”观与中国传统“审美心胸”理论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52KB

文档介绍
此物存在,其他一切都归于寂寞黯淡。这时再看这一物,仿佛拂去了一切障碍,感觉此物澄静通透,所以庄子在《天道》篇讲到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就是说当人心处于一种静的状态时,就恰如天地之间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地反应出万物的变化。Р (二)人性真、美,故能物化神游Р 此前提到,道家讲的性情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真,一个是美。因为情感真美,主体的心胸才能宽广无私、澄澈坦荡,才会对万物怀有无限的真挚与热爱。情之所钟,物与神游,庄子强调任其性命之情,只有这样想象之思才能得以在率性而为中无限飞扬,主体用心灵冥和自然,从孤立的状态中超脱出来,融于宇宙万物之中。这时,主体仿佛感受到了宇宙间道的流动,触摸到了万物的生命节奏。在《庄子》这部书中我们感觉其所描绘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仿佛都具有人的性格与意识,这是因为对象以这种方式在主体心中获得一番全新的形象,它带有主体的情感体验,使主体心中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艺术境界,这也就是游的境界。游本义是游戏,没有实用目的,没有利害计较,不受束缚,十分自由。在这个境界中,主体精神极大自由,性情的作用得到极致发挥,无限的艺术想象穿梭其间,主体无拘无束地遨游于这个世界之中,不为任何功利目的,只是体验生命的本然。Р 道家学说在美学领域里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它所坚持的性情讲究真、美,要求无限的自由,要求返朴归真与道同一,这些都恰恰暗合了审美心胸的性格。只有挣脱了各种物欲的束缚,摒除了各种杂念,使精神高度解放,才能心胸澄澈,才能物与神游以致发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到: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7]由此可见,正是道家的性情观才引发了审美心胸的理论,尽管他们(老庄)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8]。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