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左右壁内侧前部各造二像。均立于方形台座上。其身后各有四身立像。左右壁外侧下部各造一力士,均有圆形头光,面向中部而立。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造像均在现代被改刻、妆彩。第14龛该龛为圆拱形龛,平面呈拱形,龛顶部分残损,宽205厘米、高155厘米、深84厘米,龛向32度。正壁及左右壁前起1厘米高的低台,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中央主尊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头部略大,面部方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托圆形物置于左膝,右手垂于身侧,结跏趺坐于方台上。弟子位于主尊左右两侧,立于圆形台座上。弟子外侧各一菩萨立于圆形束腰台座上。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造像均在现代被改刻、修补和妆彩。第15龛该龛为内圆拱形双层龛。外龛除底部和左侧下部外,均残损,底部前有后代垒砌条石,宽170厘米、残高134厘米、深125厘米。内龛平面呈横长方形,龛顶及左右侧壁均有残损,宽i00厘米、高116厘米、深55厘米。龛向45度。龛内正壁前造一佛,有尖桃形头光,面部方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双手于腹前托扁圆形物,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左右壁内侧前部各造两立像,均立于台座上。右壁前部两立像身后又有两身立像。左右壁外侧下部有二力士。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造像均在现代被改刻、妆彩。第16龛该龛为单层龛,龛及右壁皆残损殆尽,形制不明,残宽80厘米、残高i01厘米、残深15厘米,龛向27度。正壁左侧造一像,仅存轮廓。龛窟为现代所造。第17龛该龛位于3号石包西南侧的一大龛内。大龛上部残。仅存下部。残宽270厘米、残高125厘米、残深35厘米.龛向315度。第17龛上部残损。残宽48厘米、残高30厘米、深8厘米,龛向315度。龛内正壁前造一像,头、胸残,像残高30厘米;双手置于腹前.广袖下垂于龛外,结跏跌坐于龛底。龛窟年代大致为清代。第18龛该龛顶部残。宽51厘米、残高22厘米、深10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