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第二层:借助实物,初步感知圆柱体的特征。第三层: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圆柱体的特征。第四层:通过不同角度观察,明确立体图的画法。第五层:通过动手制作圆柱,强化对圆柱的认识。 3. 学习圆柱的特征, 应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可以分成两步进行, 一方面体现这种认识规律,另一方面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的过程,进而深入研究。步骤与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1. 初步认识圆柱体的特征,释放学生的原认知。借助对实物的观察,认识圆柱。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柱形的物体。提出要求:小组合作,通过你们观察、动手摸,看看你们都能发现圆柱的哪些特征。监控: ①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即圆柱的底面、高、侧面; ②圆柱体底面的特征,即都是圆,面积相等,位置相对(平行)。 2. 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1 )对侧面的认识,为下节课侧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好准备。①提出猜测的问题:如果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样呢? ②提出要求:每组再拿出两个学具(用彩纸围好侧面的茶叶罐,底面周长与高相等和不等的两种), 小组合作,动手剪开侧面,验证一下你的猜想。③集体交流:你们将侧面展开是什么样的?你们是怎样剪的?监控: 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有没有可能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应该怎么剪? 6 通过切截,认识圆柱的侧面——让学生观察切截圆柱的不同情况,初步体会圆柱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再对应自己想像的截面形状进行连线。使学生在面与体的转化中丰富对圆柱的几何直觉。想象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机会。(教材 P20 4) (2 )对高的认识。可以通过这样几个环节使学生主动去探索: ①学生动手测量圆柱形物体的高; ②学生在实物上指出圆柱的高; ③学生用语言描述圆柱体的高; ④通过变式认识高,学生指出横躺着的圆柱的高。最后可以借助生活实例,来完成对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