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个个时期音乐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33 |  大小:258KB

文档介绍
即把已有的曲调配上新词,也叫“填词”; (2) “依词配乐”,即根据新的歌词创作新曲调,叫作“自度曲”。到了后来,曲子的不同曲调被分别固定下来,形成了我们今天称谓的“曲牌”(在文学上被称作“词牌”),以至于成为从中唐到我国宋代艺术歌曲重要的形式, 直到今天,这种形式一直被继承和发扬。“近代所谓的小曲,其实就是唐人所谓曲子”(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196 页)。唐代曲子被保存在敦煌石窟中有五百多首,曲调名有八十余支,除少数属名外,其余大部分为民间作品。除歌词外尚有《倾杯乐》、《心事子》、《西江月》、《伊州》等 8首乐曲曲谱,曲谱是一种古老“工尺谱”(参见图例 44)。 6“燕乐”与大曲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燕乐”是一个含义很广的名词,在不同时期其含义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讲燕乐,主要是指隋唐时期的燕乐。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一种在宫廷中饮宴时供欣赏娱乐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是宫廷中所设“俗乐”的总称。隋自开皇初,文帝置“七部乐”于宫中。至“大业”(公元 610 年左右)中, 炀帝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宫廷乐队,并按照乐队所奏乐曲的来源在宫中设立了“九部乐”——即“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另一说曰“文康乐”).隋朝的太常寺所辖乐工达三万人之多。从唐初至开元、天宝( 618 —— 755 年)的百余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音乐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燕乐成为新的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向多元的方面发展。这时的燕乐在继承了乐府音乐成就和隋代燕乐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外来音乐, 成为盛极一时的音乐艺术形式。唐初,在隋“九部乐”基础上,改“九部乐”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