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武夷山植物地理学实习论文(109022009003)

上传者:菩提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1275KB

文档介绍
生长。 4.5 中山草甸的成因分析目前关于中山草甸的成因有两种观点, 一种主张草甸是次生的, 另一种认为它是原生的。(1 )认为黄岗山顶中山草甸是次生的依据有:海拔 1900 ~ 2150m 并非森林生长的上限;气温、降水等条件也并不符合森林生长的上限条件; 有人曾在福建省玳瑁山的主体部分——梅花山上的草甸土中找到 4000 多年前的杉树根,而梅花山与黄岗山有极其相似的生境条件。(2 )认为黄岗山顶中山草甸是原生的依据主要有:第三纪及第四纪时,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地层便已渐趋稳定。第四纪冰期对保护区的影响微弱, 降温幅度小。不存在植被群落演替的可能性; 黄岗山中山草甸海拔 2000 米以上, 坡度甚陡, 有车辆通行的历史不会超过 200 年, 且据专家考证,桐木村的建立仅 200 余年,当地农业以耕地林地为主,畜牧很少,故人为因子对草甸的破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认为黄岗山顶温度低、湿度大、风力大, 气候条件不适合乔木层的生存, 故只生长一些密铺地面呈匍匐状的草本植物及抗风抗冷能力强的灌木植物等。 5. 武夷山植被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武夷山现有的植被大多是经过破坏——自然恢复, 再破坏——再恢复的演变过程, 故除常绿阔叶林外大部分植被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十分适应。从长远观点来看,它们将逐渐演变成为与生境相适应的类型[9]。因此, 关于武夷山植被的开发利用要本着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不应仅仅只考虑目前的经济利益,还应该更加注重其生态效益和旅游经济效益。在不违背武夷山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布规律的基础下, 针对各植被带的特点进行科学性、保护性的利用, 因地制宜, 如竹林、茶园的开辟, 以获得经济效益。并针对各带植被和土壤的特性,保护性地开发特定区域,以满足当地人的生活需要, 又使得保护区内的原生植被保持原有状态并加以保护, 只有本着利用和保护想结合的原则才能更好的保持武夷山物种的多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