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前蜀王建墓内石刻伎乐考》文字版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20 |  大小:100KB

文档介绍
在玄宗时,又进入了一大变革及创造时期。因玄宗本人精于音律,对音乐特为提倡,故当时音乐特盛,且广被于民间。最后在天宝十三载遂有“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之诏,这在当时音乐的发展上自属不可避免的趋势,而保守者却加以惋惜。沈括《梦溪笔谈》(卷5)说:“外国之乐,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凌廷堪更推衍之说:“唐之俗乐有二:一曰清乐,即魏晋以来之清商三调也。三调者,清调也,平调也,侧调也,龟兹乐未入中国前,粱陈之俗乐如此。姜尧章云:琴七弦加变宫变徵为散声者曰侧弄,是清乐之侧调用二变者也。又云:具宫商角徵羽为正弄,是清乐之清调平调不用二变者也。苟勗之正声下征清角,亦只三调也。一曰宴乐,即苏只婆琵琶之四均二十八调也,龟兹乐入中国以后周齐之俗乐如此。姜尧章所度之曲,遗谱尚存,无不用二变者,是宴乐二十八调皆用二变也。自是而后,清乐之侧调,亦杂入宴乐,而不可复识矣。”实际上这种混合并不开始于天宝之间,而在隋唐之际即已开始,至天宝时始正式完全混合而已。这当然是一种更高级的发展。且为唐以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把唐代音乐的大概情况叙述了以后,关于唐代“立坐部伎”的问题亦须交代一下,因为它与王建墓内的伎乐亦有一些关系。唐代把乐舞分为立坐二部,不知起于何时。《旧唐书·音乐志》说:“高祖(李渊)登极之后,享宴因隋之旧,用九部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而未言分于何时。《通典》亦只言立坐二部。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6)始言:“元宗时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不过据《通典》(卷147),高宗仪凤二年太常少卿韦万石与刊正乐官等奏内已有立部伎之名。大概坐立部伎之名,起于高宗或高宗以前,在初不过以其所奏的部位分之,没有等级贵贱之分,至玄宗时始将其正式分开而别为等第。如《新唐书》、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