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成为佛说法的场所。雕塑家调动了许多因素来塑造洞窟的神秘感( 因为菩萨问法, 觉行圆满后就成佛了, 内容要求有这种气氛), 使人觉得洞内外是两个天地。例如光线, 当把甬道略为加长以后,洞内光线比外面就要暗一些。初入洞,因视觉不适应还有些模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视觉适应,看得就越来越清楚,给人一种层出不穷的感觉,同时也合于“近佛则明”的教义。洞前面上方开窗,使一缕光线直射问法人。这就像现代舞台上的追光一样,把进窟观众的视线引向问法人,这合于佛前问法的主题。由于光线的调动,观众可以循序渐近地看。因为洞 12i 较小,形成洞内外温差。夏日进洞则凉爽,冬日进洞则温暖。这又合于“近佛则夏凉冬暖”的说法。在音响设计上也十分考究, 在洞内,只要有一点响声,便回音不绝,让人产生佛门清净、梵音缭绕之感。第二,设计周密,施工准确,雕刻技艺全面而又精湛。这一洞窟结构复杂,造像众多,但全部是生根石头,没有一块是外面搬进来的。如没有周密的策划和严谨的施工,决难做到这一点。从技法上看, 本窟内几乎是展示雕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有线刻、线浮雕、高浮雕、半圆雕、镂空雕。石质是粗砂石, 但 12 个圆觉菩萨的花冠雕刻得却是那么精美绝伦, 镂空得四面透光。细处还不到一个小指头,历经 800 余年却完好如初。至于菩萨们的衣饰,更具有强烈的质感,俨若软缎飘垂。微风拂过,似能掀动衣纹。就连佛前的案桌,看去恍若木制,许多人都不相信是石质的,要用手去敲一下才信以为真。佛和菩萨的背景,采用了旷野的布置,山水楼台、飞禽走兽,展示出一个大干世界。背景粗犷. 人物细腻; 花冠精美, 面部清爽; 几案简朴, 衣饰华美。雕塑家在处理形式与内容, 主题与表现(技法), 繁复与简约这一对对矛盾时, 处处都显示出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高度技巧。过去有人说,中国的石刻艺术是唐盛宋衰,这几乎形成定论,大足石刻的存在,起码要将此说修改成唐盛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