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第一课 兄弟民族的歌舞音乐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92KB

文档介绍
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百花园中;充分利用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背后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体验贯穿欣赏曲与器乐演奏曲,感受比较蒙古族、维吾尔等族或悲壮或欢快的不同音乐风格。第二课时通过器乐演奏的复习加工,承接上一课时的内容;以节奏律动为主线,将器乐曲、欣赏曲和歌曲联系起来,强调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感知音乐;通过打击乐演奏、学跳基本舞步和载歌载舞等活动形式,感受、比较各族歌舞音乐的不同舞蹈律动,表现其不同风格。第三课时是综合活动,通过创设一个少数民族歌舞集会的情景,把游览民俗村、说说民族乐器的名称和辨认民族歌舞节奏这三个活动练习贯穿于其中,将课堂内所学与课外探究的成果加以融会贯通,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回顾和整合,创造性地完整地表现所学歌曲和器乐曲。教学反思:1、在四首欣赏曲的教学中,教师都使用了比较学习的手法,第一课时对比欣赏《嘎达梅林》更多优秀教案课件及中小学体育教案:http://shop63558995./,QQ:370675628更多优秀教案课件及中小学体育教案:http://shop63558995./,QQ:370675628和《赛乃姆》,第二课时对比欣赏《阿细跳月》和《桔梗谣》,可能会引起欣赏方式的重复单调,而列表格分析音乐元素的方法若过于细致周详,也容易增加音乐知识的枯燥性,减低音乐欣赏的愉快感和娱乐性。因此,教师应考虑如何突出两次对比欣赏的不同侧重点,丰富对比手法,把握音乐元素分析的繁简程度,以遵循音乐教学的兴趣原则。2、第三课时的“少数民族歌舞集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大活动,由于涉及了民俗风情、乐器、歌舞等多方面内容,而六年级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有限,很容易使各组的交流成为没有主题的百科知识大杂烩,缺乏主题性、完整性和连贯性,违背音乐本体的教学。因此,在课外探究活动前明确目的和要求,在交流活动中及时的补充和引导将成为影响此项活动质量与效果的关键。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