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297KB

文档介绍
年龄过小,生活不能自理,这些家长只得放弃农活,租房子轮流专职照顾孩子,故出现“穷陪读”现象。这一现象在我们实地调查中,并未遇到,只是出现不少小学撤并后将孩子送往城里寄宿学校的情况,这类学校一学期学费便2000多元,另外杂费,伙食费开销也大。不少学生家长因是最普通的农民,一年收成盈余本就不多,只有勒紧裤腰带,或外出做零工攒钱用于教育。第六点,对于撤并小学问题该不该“一刀切”?2010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就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新阶段的有关工作作出部署。《意见》明确提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要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对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的程序,撤并学校必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要把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针对包括禹州地区的很多地方,刮起了这股“撤并风”,我们查找了禹州2004年新建校舍,有3﹒34万平方米,撤并中小学90所的数据。这其中有多少是形象工程,不考虑区域内的文化特点、人口数量,地理环境等实际因素呢?至少在我们实地考察中,撤并这项政策的落实没有具体做好群众工作,是不得人心的。不能仅从减轻政府教育负担角度来实施撤并,更不能不顾增加农民负担。从现状看,“一刀切”撤并已造成了新的“上学难”。一些学校撤并后由于新校离学生所在地太远,事实上已经造成了不少农村学生产生严重厌学情绪。在原来小学读了几年突然转校,离家又远,对于10岁左右的小学生心理上有一定打击,接近三成的学生回家从不与父母讲学校中的事,这便可说明问题。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