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理论方面的论证与分析, 履行作为一位学者甘为国家立心, 民众立命的情怀。此外, 本书不足之处,表现在说理不够充分,论证不深入,有些地方不能自圆其说, 难以让人信服, 文字语言太平实, 读起来枯燥乏味, 不过这些都是目前法学著作中的通病,一时之间也很难改变。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精进,收获自是在肯读的过程中发生。于不知不觉里,对《公法与私法的现代诠释》这本书的阅读, 也算功行圆满, 因此, 对于有关公法与私法的问题, 大概也就形成了一些初浅的认识, 把握了一点眉目或轮廓, 自不待然。然而, 认识的过程还很遥远,需要继续大量研读,方能窥其全貌。放下书本, 才知道书本的厚重和珍贵。读书是件苦差事, 但又值得有心人去玩味。我们时下读书人, 总不免功利心太重。古人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意会, 便欣然忘食;今人读书,心浮气躁,如同嚼蜡, 索然无味。古今风月, 无有异也, 然则亘古人心, 恰若风云。回首古人,做文章的功夫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做学问的精神是“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相比之下, 今人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追名逐利, 把物质的奢华推向了极至, 任凭潮起潮落, 轮回不息, 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 一心只读圣贤书呢?真是惭愧之极。物质毕竟是成住坏空的, 就如同虚幻迷人的泡沫,一旦爆破,终将要归于寂灭。惟有精神才是永恒的,看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光照千秋。它留下的是甲骨文、秦简、汉书、秦陵兵俑、万里长城,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这些精神与物质交融的载体, 成了永不退色的国魂。正是它们才支撑起了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虽历经风雨,而愈加亮丽,因此,读书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 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都要去读, 读圣贤之书(精品之书、方家之作) ,把读书作为一种自我修养和文明传承的使命,一种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