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江淹墓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  |  页数:17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送给你。”从此,江淹的文才大不如以前。“吐墨说”又名“江淹吐墨”, 也是有关“江郎才尽”的一个版本,主要流传于开封、杞县及周边的兰考、民权等地。此说记载在《杞县故事卷》中。传说江淹在梁武帝时告老还乡,当走到杞县时,遇到当年赠他香墨的太白真人,太白真人对他说:“以前所赠香墨还我。”江淹立时两眼发直,头昏脑涨,胃疼不止,吐出大片墨水,把岗都染黑了。等他清醒过来,太白真人不见了,回家之后他什么书也看不懂了,什么文章也写不成了,于是“江郎才尽”被四处传扬。笔,本义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后引申为以笔书写的文章,如“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这里的笔指的就是文章(散文)。墨,本义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用的墨锭,后引申为诗文或书画作品。如民间常流行的“他是喝墨水的人”,指的就是有学问的人。锦,本义为丝织品,其上多有美丽图案,后引申为华美的文章,如“锦绣文章”就是指有华彩的文章。从笔、墨、锦的引申义来看,“索笔说”、“索锦说”、“吐墨说”等都是“江郎才尽”在不同地区流行的版本,从此也可以看出“江郎才尽”流传的广泛性。“江郎才尽”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历史真相?对于这一文学现象,笔者通过对江淹一生的经历、文学作品及江淹所处的南朝时期文学发展情况及现象等分析和考察,结合清代以前的人对“江郎才尽”的研究成果,发现“江郎才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江淹中年以后官做大了,处于荣华富贵、权重位高的优越生活中,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脱离了其创作的源泉,故有“江郎才尽”之说。据史载,江淹幼年家境贫寒,曾靠砍柴养其母亲。少年的困顿 dǐ砥 lì砺了江淹的志向, 从小江淹就潜心读书,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贫穷的命运,初步入仕后又遭遇 biǎn贬 zh é谪, 不被重用。失意的人生、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一位大文学家。江淹把自己失意的人生和落魄的感慨诉诸笔端,生花妙笔令人拍案叫绝。纵观江淹的成名之作,如《别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