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面部肌肉, 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 调节发声器官处于松弛状态, 克服紧张情绪。有助于集 10 中精力培养听觉能力, 形成相互配合, 调节音量、音色的内在感觉。咬不准字头,归不好字韵,这是少年儿童声音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 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结合发声,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使学生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 逐步养成习惯, 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即唱歌要有“喷字头、延字腹、收字尾”的习惯, 也就是“说声母、唱韵母”的方法。在民族声乐中, 对这一要求有特殊的规范。所以说好普通话, 用好“十三辙”,对唱歌有很大的好处。第八章: 和声训练在歌唱技能技巧及歌唱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可对学生进行和声基本训练, 坚持对学生进行三度、六度、四度、五度等听音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从旋律音程开始, 逐渐到和声音程, 从分声部默唱到视唱, 从单声部训练到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随着和声训练的不断深化, 就可以开始接触轮唱和简单的二部合唱歌曲了。第九章:培养学生歌唱中的“生命状态”在歌唱中全身心的投入, 演员赋予作品灵动的生命气息以及他的演唱撼动人的心灵的感染力, 在瞬间形成人的发生体与艺术表现的颠峰状态以及最佳的艺术创造力与文学作品的“灵感”有相似之处。其实也就是演唱作品的“神”, 唱出神韵, 唱出内涵。给演唱灌注灵气的生命气息, 做到“融情、歌情、唱心”。即意生情、以情带声、以字传情、声情并茂。所谓“唱心”就是唱意、唱情, 表达中心, 吐露内心情感。要将“死音”唱成“活音”, 使生命力增强, 让人们体味生活, 是自然声音与生命力的展示。用音乐唤醒沉睡的生命, 激活生命, 升华生命。要想有“生命状态”, 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文学修养, 处理作品的能力。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 学生一听就懂, 能做到。教师也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富有激情。学生爱学,希望能参加合唱队,盼望合唱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