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与价值逻辑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制定“终身学习法”属于“六修五立”的重要范畴。地方层面,《太原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规定, “终身教育,是指……社区教育、职工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等活动”。《河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2014 )规定了在职人员、农民工、失业人员、新型农民、老年人等的继续教育问题。(五)从重城市到面向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2] 当前我国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重要选择。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带动下,城乡分化日趋明显,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城市人的利益[3] 。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也不例外,继续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和评价标准等均面向城市。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民工问题逐步成为继续教育政策法规关注的重要问题。如《关于加强农村青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意见》( 2002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 2002 )等指出,不断提高广大农村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适应 21 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4 年)提出, “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 “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除上述政策之外,我国继续教育政策法规还存在从外延式到内涵式,从自发、无序化到自觉、规范化,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转换,以及重实体、轻程序,重立法、轻执行,重管理、轻治理等价值取向。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