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论文.doc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一些新问题,如大量农村和小城镇居民迁往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的过分拥堵和房价的快速上涨;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大城市的积聚效应可能会形成“穷者越穷, 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这个问题说明, 体制的改革触一发而动全身, 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发展。只有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才能降低劳动力的流转成本,克服自发性、盲目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4.4 推进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测算,到 21 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 我国城镇人口将在目前基础上净增加 7-8 亿。其中不足 20 %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 80 %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由于各地区进城人口与城镇化的其他要素配置的不均衡,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农村人口就近进城与跨地域异地进城并存就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地区城镇的快速发展,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跨地域进入东部地区城镇,曾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 10-20 年内估计这种异地城镇化进程仍将成为一道风景线。 4.5 开辟多渠道的转移路径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劳务输出,用农村人力资源换国外土地、能源等资源。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参考文献: [1] 李剑阁、韩俊:《健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2007 年第 9期[2] 宋洪远:《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载《管理世界》, 200 2 年第 5期[3] 朱道才:目前农民增收困难的制度因素分析》,载《农业经济问题》, 2004 年第 5期[4] 赵武、刘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载《经济学家》, 200 5 年第 3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