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面前回答问题,阿谀顺从皇帝旨意,萧复态度严肃地说: “卢杞所说的不正确。”唐德宗大吃一惊,退朝后对左右宦官近臣说: “萧复很轻视朕。”因此令萧复前往江南宣抚安民。萧复到江南安抚返回, 奏见皇帝。萧复出来, 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正一同回到中书省, 宦官马钦绪来到, 对刘从一施礼, 与他耳语一番就退去, 诸位宰相各自归阁。刘从一到萧复处说:“刚才马钦绪传达圣旨, 令我与您商量朝来所奏的事情, 即使奏进, 也不要让李勉、卢翰知道。”萧复说:“刚才在皇帝面前议论时, 也听说了这个圣旨, 然而未能明白皇帝的心意, 已经当面陈述了, 皇帝意愿还是这样, 萧复我不敢再说这件事。”萧复又说:“唐虞时有佥曰的说法, 朝廷有事, 尚且应该与公卿一同商议, 现在李勉、卢翰不能处在宰相位置上, 就去除他们的职位; 既然处在宰相的职位上, 应该一同商量, 为什么唯独避开这一节? 况且与他们公开施行也没有差错( 违背), 我只是害怕逐渐形成风气, 这是政事大的弊端。”萧复最终不与李从一谈论。李从一上奏这件事,皇帝更加不高兴。萧复多次上表称病请辞, 请求罢免执政事, 皇帝听从了他, 后来因受郜国公主亲属的连累, 死于饶州, 终年五十七岁。 8 .相同,这是外出行走的具体行为,均表现出作者年老体衰的特征。( 1 分) 不同:《雨后》一诗中的“拄杖”是诗人具体的行为, 表现了诗人雨后感觉病轻的舒适与闲适, 但更多的是表现内心的伤感悲凉。(2分)《游山西村》一诗中的“拄杖”则是诗人想象中的行为,借此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2 分) 9.(1) 视听结合: 以诗人观看到的“槐花落尽”与“桐阴薄”描绘出春末夏初的节令特征, 而“残蝉”则诉诸听觉,两者结合,渲染出萧索冷清的氛围。( 2 分)( 2 )以有声写无声(或反衬):以“残蝉一两声”反衬环境的幽静凄清。( 2 分)( 3 )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