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时,中医遇到的挑战首先便是在这个范围(本书第三章将会论及)。显微镜与化学方法开辟了西方医学(细菌学、细胞病理学)的视野,这里面有双重的划时代讯息。一是从此西方医学不上了“微观”研究的不归路,而且迅即在20世纪进入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基因研究的世界。二是,显示了西方医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新知识结合所迸发的巨大前进能量。在这两点上,本书的下半部分还需重拾讨论。下一章,我们先浏览中医学在19世纪以前的一些轨迹与坐标。————————章分割线————————(2)19世纪前中国医学的脉络西方医学发展的主流,如上章所见,是逐步剥落古典医学的哲学思辨部分,转而以“实证精神”(positivism)及“实验精神”( experimentalism)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现代医学。它追求的是客观证据严谨的逻辑,信服的是精密的方法(参见本书第十二章)。中医学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至今,一直不曾放弃思辨哲学与临床医学的双线并行。中医学的传统,却也并不如一些人所想像那样,只是《内经》、《伤寒》等古老典籍,一套阴阳五行哲学和数千年民间验方而已。中医的临床医学这一条线,着重大最实践经验与诊治心得的总结,包括病症的分类描述,对病情证候的观察,药物应用和组方治则的搜集与研究等等;思辨的一条线则揉含医学推理与哲学思维,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含有“天人合一”、“五行相应”、“五运六气”等思想,金、元、明三朝有“相火论”与“命门”学说讨论不绝,还有近年复兴的“医、易同源”学说,都属于这一条线。(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第189页)中医学以《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为经典,外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古典医学的根源。这当中,《内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地位崇高,后代注释发挥者多,严谨批判者少。思辨哲学与临床医学的糅合《内经》是战国到秦汉数百年间集合的医学著作,由《灵枢》、《素问》各81卷组成。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