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血液透析用水处理和透析液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pptx  |  页数:82 |  大小:624KB

文档介绍
20世纪60年代:主要目的是防止产生“硬水综合征”(去除胶体、钙、镁、活性氯等有害物质)。Р 70年代:去除水中活性氯、氯胺及硫酸铝(自来水中漂白粉杀菌,硫酸铝降低浑浊)。水处理系统被改进加入了活性炭过滤器、反渗装置、离子交换装置,防止“溶血、透析痴呆”。Р 80年代后,利用碳酸盐透析、高通量透析膜和容量控制超滤,对水的纯度要求更高。透析用水微生物引起高度重视。Р 90年代以来,防止内毒素的产生和由此引起的急、慢性并发症摆在首位。要求使用超纯水、超净透析液, 甚至达到注射用水标准〈透析用水=药品〉。建议采用双级反渗、反渗水循环流动、管路无死腔及商品化透析液。Р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对?机体的影响Р 污染物:微生物? 化学物质? 不溶性颗粒Р(一)微生物:细菌及其释放和降解产物(内毒素),真菌、病毒、酵母等少见。? 细菌: 主要是细菌及其释放和降解产物〈内毒素〉。水中常见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如结核性分枝菌,并易附着物质表面形成生物膜〈尤其在反渗水箱、透析液原液桶、管道死腔〉,生物膜一旦形成很难清除,并保护细菌对抗消毒剂杀灭作用。破膜细菌进入血液,不破膜细菌产物细胞壁成分经透析器膜孔进入血液,导致致热反应。加热、化学方法可杀菌、反渗、细菌过滤器也可滤掉细菌。Р内毒素:? 脂多糖(细菌细胞壁的成分),内毒素及其碎片通过弥散作用、通过透析器膜可进入血中(尤以使用高通量透析器或反超滤时)引起热原反应。长期低浓度接触内毒素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淀粉样变、动脉粥样硬化、促红素抵抗、MIA综合征等慢性并发症。反渗膜、超滤膜、内毒素过滤器是去除内毒素的主要措施。同时保持水中细菌低浓度状态,可避免内毒素积累。同时保证水和透析液系统顺于流动状态。目前提倡无死腔概念。Р原水Р软化水Р活性炭Р微量过滤Р0.45umР储存水РROР超微过滤Р0.1umР储存水Р再循环Р连接管Р透析液Р超滤Р内毒素/pg/ml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