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听董平教授《王阳明心学》心得课稿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pptx  |  页数:16 |  大小:194KB

文档介绍
大作为,那么如何去正自己的心呢?得其正合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自己的道德实践,是自己的本心,自己的良知, 心正事物得其正,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各得其正,这就是王阳明所认为的“格物致知”。认识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去认识世间万物, “心”就是我们的主体,这就相当于实践主体对实践过程当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德的主体对道德的实践过程中的地位所起到主体作用。“格物致知”世间万物就在那里,如果不思考那么世间万物就只是世间万物, 而不是你的东西,思想就在那里,不去想,那么那将不是你的思想。第五讲本体与主体性的自我建立“良知说”是阳明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最具后人争议的部分, “良知说”是在正德十五年所正式提出的。“良知”的概念并不是王阳明首创,孟子等人也曾提过: “人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者谓之良知。”这句话讲的是每个人本身就是有良知的,这不是后天学到的,人性本善, 张载也说过同样的话: “德性之知不源于见闻。”善良这是我们的附属天性,不后天能够学习到的。可为什么社会和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坏人或者是恶人存在呢? 他们的心也是善的,只是在生活中被忽视遗忘,在追逐利益和权利中弄丢了自己的心。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同时也是心之本体,良知是一个人完整存在的表证。只有完成自我内在的认同,才能够成为主体,良知才可以在心中建立,而主体是人之本,是德性之本,存在本身就是德行之本,道德之体的完全统一,既然人性本善,那么道德就是我们内在的自觉,是自然而不是刻意,自觉的道德流露,不是刻意也不是掩饰,这样表达出来的善意是神圣的,哪一个相对于而讲你就是圣人。“致良知”这里的良知是人存在的本源,是人性的本质,是人道和天道的统一,同样也是德性的本源,是道德的活动基础,也是理性知识的本源,它能够让我们判断是非。得到什么你就会失去等价或者是更重要的东西,难道我们还要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心吗?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