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王阳明心学及其影响

上传者: |  格式:ppt  |  页数:9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 立志成圣贤?阳明自幼立志读书成圣贤。十一岁至十七岁随父寓京师,为准备科举考试,泛滥于词章,遍读考亭之书,当时蒙古人犯境,京师吃紧,阳明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经常登长城,考察居庸关、雁门关山川形势,开始探究兵家秘籍,为读书人统兵打仗打下基础。?元、明以来,朱熹哲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一般士人皆试图通过学习、实践朱子学而成圣成贤。何况,即使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也要读朱熹的著作。王阳明在此时代气氛中,也积极探讨和实践成圣成贤之道。?王阳明最初按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去寻求成贤成圣之道。于是准备从最基本的做起,按格物穷理的方法去穷格官署里竹子的道理。钱子和王阳明先后去格竹子之理,结果却是失败。王阳明连格了七天,劳思致疾, 竟然对竹子无所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能是一个巨大的寓言暗示,向外格物难以穷得真理。这是王阳明格竹子之理,即格外物穷理而求成圣遭致失败的心理基础。?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王阳明对竹子之理并非一无所知,而是知之甚深。王阳明曾在《君子亭记》中说: “竹子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 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宣,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四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 风止簌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能说王阳明对竹子之理一无所知吗? 王阳明格物失败之后,并没有怀疑格物致知本身,即并不是像许多研究者所说的那样,开始怀疑朱熹学说本身,而只是怀疑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做圣贤,但一直在继续思考格物致知之旨。只是在被投放到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经历生死考验时,才恍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即著名的“龙场悟道”。 3.出入于佛老阳明生病,回会稽修养, 17岁到江西南昌迎亲,夫人为江西布政司参议外舅诸养和之女。为调养身体,阳明出入于佛老,养生练气功。 26岁回京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