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王阳明心学-PPT课件(精)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ppt  |  页数:21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通过实践过程来体现的,知识和行动作为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本质统一性。“格物致知”—知识论域的实践转向?“格物致知”问题的来源?格物致知这个问题就来源于《大学》里面, 《大学》开头三句话,朱熹把它叫做三纲,那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就是三纲,那三纲是怎么展开的呢?它是通过八条目来展开的,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有了格物致知的问题,这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个所谓格致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我们把它看做成一个过程,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格物致知就成了治国平天下的起点。那么圣人之道或者说圣人宏大的事业,按照朱熹的理解,起点在哪里?同样是格物致知。所以格物致知这个问题,在理学当中变得非常重要,从二程之后,几乎没有不讨论格物致知问题。“格物致知”—知识论域的实践转向?.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朱熹完全继承了二程的观点。但他又特别强调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要还原出具体事物之理,格物是致知的前提,格物致知是我们导向圣人的一个必由之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在朱熹那被看成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朱熹认为,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格物致知”—知识论域的实践转向?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之说: ?格者正也,那就是正的意思;物者事也,把物解释成事是古训。心即理。他认为理在心里。所以王阳明认为一个事或者格物这个物正或者不正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的心正还是不正,心正则行正,事自然就正。所以格物首先就要正自己的心。格物也就是正心,正心也就是诚意,诚意也就是致知,作为一个过程是完全统一的。格物致知在王阳明那里同样被转换成了一个道德实践的原理,而基本上摆脱了朱熹原来所预设那种关于获得知识这个意思。王阳明对“致知”有特别的解释,致知就是致良知,他有一个说法,就是首先心要正,格物就是正心,心正了事物才得其正,致吾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各得其正这叫做格物致知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