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肛痈的中医护理常规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ppt  |  页数:21 |  大小:10210KB

文档介绍
肠窝者,称坐骨直肠窝脓肿;发生于骨盆直肠窝者,称骨盆直肠窝脓肿;发生干直肠后间隙者,称直肠后间隙脓肿。西医称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溃脓后易形成肛瘘。二、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形成原因因过食肥甘、辛辣、酗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所致。周围红肿也可继发于肛周皮肤感染、损伤、内痔、注射药物、骶尾骨骨髓炎、血液病等。三、常见证候及临床表现(一)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质红,苔薄黄。三、常见证候要点及临床表现(二)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质红,苔黄。三、常见证候要点及临床表现(三)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质红,少苔。三、常见证候要点及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局部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者,多位于提肛肌以下间隙,属低位肛痈。包括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肛周皮下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2.出现寒战、高热、乏力,脉数等全身症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者,多位于提肛肌以上间隙,输高位肛痈。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3.应与肛旁肿、肛周囊肿相鉴别。四、护理评估(1)患者的职业、饮食、排便习惯即诱发因素。(2)肛周症状即伴随症状。(3)直肠指诊检查结果。(4)心理社会状况。(5)辩证:火毒蕴结症、热毒炽盛症、阴虚毒恋症。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肛门肿痛1.观察皮肤红、肿、热、痛的程度及范围。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神门、皮质下、直肠等穴。4.遵医嘱中药坐浴。5.必要时口服或注射止痛药物。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