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再沉默,他迅速做出了回复——一个响亮的耳光。17岁结婚洞房花烛夜与道士坐聊这个看似怪异的少年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四书五经早已让他感到厌倦,科举做官他也不在乎,十七岁的他就这样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圣贤。之后广读诗书,王守仁在他二十八岁那年中了榜,被分配去了工部。后来因得罪司礼监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长。之后利用聪明才智,哲学思想成功地山西剿匪,平宁王叛乱。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的肺病发作,临终之前,他的门人问他还有什么遗言。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思想主张知行合一心外无理事理无穷无尽,格之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从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致良知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君子之学,唯求其是(浙大校训)君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正确的东西。四句教(心学的核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评价及影响《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王阳明)者。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王阳明作为继孔孟之学的儒者,曾热情地追求“圣人”的理想,不仅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创立“良知”说,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良知”,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所以,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