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医学 脂肪肝的临床治疗和预防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ppt  |  页数:67 |  大小:398KB

文档介绍
方面亦影响着其他病变的改善或恶化。应当指出,对脂肪肝的认识开始并非认为是一独立的疾病,而只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肝脏脂肪蓄积过多的病理状态。肝肪肝亦应属于一种病理诊断。但是,随着近年来医学影视显象技术的发展,发现脂肪肝在某些人身上,并无明显的其他病变或诱因,且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因而,脂肪肝的概念亦逐步发展成为疾病诊断而应用于临床,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正常的脂肪代谢受许多因素影响,如饮酒、高脂食物、药物、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无机鳌合物、激素变化和全肠道外营养等因素。一般来说,食物脂肪经水解酶消化后被小肠上皮所吸收,其中的乳糜微粒、甘油三酯,经分解后,转化为肌肉活动的能源。或在脂肪组织中又被酯化为甘油三酯作为潜在能源储存起来,亦可被转运到肝脏进而进入代谢过程,通常肝脏内的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结合,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排出。而当上述因素导致甘油三酯的合成及其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排泌失衡时,即会出现脂肪的堆积,从而导致脂肪蓄积于肝而发病。二、中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中医学虽无“脂肪肝”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胁痛”、“肝着、“肝壅”、“积证”、“痞满”、“痰痞”等病证范畴,认为与肝郁痰湿贮积有关。如《金匮要略》说:“心下坚,大如旋盘……枳术汤主之”。周学海在其《读医随笔》中说:“故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积聚、痞满、眩晕……皆肝气不能舒畅所致也。”因而指出,肝胆气化失常,是引起气郁、血瘀、痰饮等病证之关键。古代医家在其所述痰证中的四肢倦怠,体肥身重;七情抑郁,胸胁痞满;眩晕头风,纳呆食少等,多与脂肪肝患者所表现的证候有相似之处。故其病因病机,一般多认为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而致血流不畅;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贮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交结,内郁于肝胆而发作本病。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