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是道德规范;外施于人(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是道德行为。爱因斯坦说:“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将崇高道德准则的发现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而且通过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出来,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本质规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良心)作用方式:善恶评价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一、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一)道德起源的几种学说: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和上帝的意志。(孔子、苏格拉底、圣经)——客观唯心主义道德起源于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孟子“四端说”,康德)——主观唯心主义道德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爱尔维修、卢梭、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人类的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感和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的“自然起源论”(达尔文)——庸俗进化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神源论)我国的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命;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心源论)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成的,而是个人内心固有的,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体验。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抽象的人类理性是道德的根源。“位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