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计量的发展历史

上传者:梦溪 |  格式:ppt  |  页数:32 |  大小:1183KB

文档介绍
年在巴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从所制的米尺和砝码中,选出了作为统一国际长度和质量单位量值的米尺和砝码,称为“国际原器”,由国际计量局保存。大会还批准将其余的米尺和砝码发给米制公约签字国,作为各国的最高计量基准。各国的基准器具定期与国际计量局的国际原器比对,以保证其量值一致。米制公约米制单位的扩充。根据两通电导线之间产生的作用力而定义的电流单位安培;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周期而确定的时间单位秒。它们形成了一种基于所谓自然不变的米制,并成为国际单位制的基础。米制单位的改进。1892年,美籍德裔科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第一次用镉红外波长以干涉法测量了国际米原器,它的精度比法国的档案米原器的精度提高了一百倍,干涉仪的使用使长度计量得到了一大突破,大大促进了计量科学的发展,从而结束了国际间使用了70多年的长度实物基准。米制单位制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各个领域又先后制定了一些以米制为基础的单位制,例如:物理学中厘米克秒制;工程技术的米千克秒制和米千克力秒制;电磁学中静电制,高斯制等。米制公约三、现代阶段1、社会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技术变化日新月异。2、标志:由经典理论为基础转为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转为微观量子基准;3、特点:参量之间的互相渗透,检测方法与设备的光、机、电结合。4、典型案例国际单位制的形成。1948年,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责成国际计量委员会制定一种所有“米制公约”签署国都能接受的实用计量单位制。将来安培列入。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根据决定采用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和坎德拉(cd)六个单位为建立新单位制的基本单位。1956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把上述六个基本单位作为基础的单位制称为“国际单位制”。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定名为“国际单位制”,符号为“SI”。国际单位制SI形成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