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概述AIDS的传染源为AIDS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HIVKeypoint:发病阶段80%患者出现体重下降98%艾滋病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概述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疾病代谢特点体重下降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①味觉异常、厌食导致主动进食量减少;②口腔或食管病变引起吞咽困难,主动进食量减少;③消化道病变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或吸收不良,导致营养素的吸收、利用减少;④机体经常处于感染状态,能量消耗增加,机体蛋白质分解增加。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疾病代谢特点体重下降体重下降的特点是体脂(bodyfat,BF)和体细胞群(bodycellmass,BCM)的下降不成比例体重下降多与BCM的下降有关BCM的下降又与死亡时间有关,当降至正常值的54%时可导致死亡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疾病代谢特点负氮平衡主动进食量减少致蛋白质摄入量减少免疫功能的下降影响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BCM下降,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进一步损害免疫功能一方面出现体重下降,肌肉群丢失,从而易发生各种感染和肿瘤;另一方面又因感染的发生或加重导致体重进一步下降,营养状况恶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疾病代谢特点脂肪代谢异常病毒或药物引起的消化道炎症会影响脂肪的吸收,尤其是对长链甘油三酯(LCT)的吸收,并抑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疾病状态下,血液中TNF和干扰素-γ的水平升高,使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分解增加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疾病代谢特点脂肪代谢异常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增加,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下降,肝脏内脂肪合成增加患者和感染者可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在疾病终末期,由于极度消耗和吸收不良,BF(bodyfat)亦急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