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再别康桥朗诵版(精选)

上传者:qnrdwb |  格式:ppt  |  页数:2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诗人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有时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看云,有时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有时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沉浸在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中。在康桥,他认识了“才女”林徽音,并决定向由父母包办而娶的张幼仪提出离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爱。在康桥,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兴趣由政治经济学转向文学,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开始写诗,诗情汹涌,他要做一个诗人了。胡适这样评价诗人: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可以说诗人的这种人生观正是在康桥形成的。因此诗人曾满怀深情的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他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0年他为了追随罗素,从美国来到英国,在伦敦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回国后写了《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5年陪他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漫游欧洲时故地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据说是和夫人陆小曼不和,出去散心,写下了《再别康桥》。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