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爱尔兰岛上,几乎任何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上享有权势的人,使用的都是英语,而不是爱尔兰语。虽然如此,爱尔兰语仍然有400万左右的使用人口,但多数都是属于下层阶级的农民然而,19世纪上半叶的两个事件,却把爱尔兰语几乎完完全全地从爱尔兰连根拔除,一个是1831年开始实施的初级教育体系,另一个则是爆发于184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1831年,英国政府开始在爱尔兰建立“国民教育体系”,完全以英语当作该教育体系的媒介语言。虽然爱尔兰语是半数以上之学童在家庭中的母语,然而,爱尔兰语却不被允许在教育体系中出现。学生如果用爱尔兰语交谈,不但会被老师嘲笑、羞辱,甚至还会被要求在脖子上挂一个“从此不说爱尔兰语”的警告牌。Bradaigh这样评论这个所谓的“国民学校”:“这根本就不是‘国民’学校,而完完全全是盎格鲁化的工具”。1845年,爱尔兰面临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大饥荒,估计有150万人被夺去生命,另外有100多万人被迫背井离乡,远走美洲。这次饥荒对爱尔兰语的前景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发生饥荒的地区都是爱尔兰最贫穷的区域,而这些区域也恰好都是爱尔兰语的使用区域,因此,使用爱尔兰语的实质人口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另一方面,这次饥荒也几乎摧毁了爱尔兰人对于自己之母语的信心,在这之后,他们在想法上也接受了统治者的意识型态,自己打从心底将爱尔兰语和贫穷落后划上等号,而将使用英语视为是进步的表征。二、引用英国诗人埃徳蒙·斯宾塞支持征服者的强权,却欣赏爱尔兰诗歌的英语译文,与当时爱尔兰人的愚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三、18-19世纪许多爱尔兰学者将爱尔兰语作品翻译成英语,意图抗衡英国人的爱尔兰历史观和文化观,却助长了英语在爱尔兰的上升趋势这表明,在现今后殖民时期的爱尔兰,英语与爱尔兰语并存,翻译仍然是一个政治问题克罗宁著作中的政治立场表明,翻译中的后殖民主义权力权力关系不仅仅表现在世界南北或东西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