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他们只能干坐着,最多最多,也就是仰面打一个哈欠了。? ……? 我还想起了另一种可能:这些学生并不是真的不感兴趣,社会学家举出那个有趣的例子的时候,他们不就报以热烈的笑声了吗?可他接着总要回到抽象的概念和分析上面去,在今天,Р后一种可能王晓明Р谁愿意听这些东西?身为大学的老师,我能够想象学生的这一种心态。最近十多年来,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好像除了哲学、法律或数学之类的专业,大学生对于抽象思维的兴趣都明显在减弱。你一讲有趣的例子,大家都抬起头来,再说两个笑话,气氛就更加活跃,可你一旦进入抽象的分析,对不起,许多眼神很快就暗淡下去,逼得你赶紧去搜索新的趣事……Р后一种可能王晓明Р不用说,如此反复训练,不少大学的课堂,就变得越来越象是一场故事会,对有趣的细节的渲染,逐渐取代细致紧张、步步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占据授课的中心位置。青年人本是处在最敏感的阶段,即便满世界的媒体都粗陋不堪,只要获得一定的理论修养,他也完全能建立起认识生活所必需的思维能力。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向青年提供这Р后一种可能王晓明Р样的修养。可是,如果这青年坐进大学的课堂,注意力却总是被引向琐碎的细节,东停一处、西游一地,老在低处平移跳踉,不能升高鸟瞰,建立起整体的观感;他的思考也因此浅尝辄止,故事一讲完,思路就关闭,既不能步步推进,深入对象的内部,更无力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摸索它们背后的隐秘关联,那么,他毕业的时候,多半就会成为一个只习惯接受“精神Р后一种可能王晓明Р快餐”的人。视野一天比一天窄,因为他不知道别的事情也和自己有关;脑子一天比一天钝,因为他不耐烦聚精会神的持续的思考,甚至不耐烦阅读没有图示的文字。那一天下午,社会学家虽然尽量往浅显处讲,他的整个演讲,毕竟不是一块“麦当劳”。倘若那些学生真是被自己单一的精神味蕾限制住了,面对如此丰富的演讲,也有心仔细领略,却终于还是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