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ppt  |  页数:75 |  大小:29458KB

文档介绍
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Р叶勇军?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Р演变过程Р1920s:Grigoris首先提出股骨头表面置换概念。?1923年:Smith-Petersen采用玻璃、钴铬合金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术。?1950s:Charnley首次将聚四氟乙酸制成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行双杯置换术。?1960年:Townley用聚尿烷髋臼假体和带细髓内柄的金属股骨假体行双杯置换术。?1968年:Muller和Boltzy采用非骨水泥钴-铬合金假体行双杯置换术。?1983年:Amstutz和Kabo采用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并在1984年采用混合固定的方式、1989年将股骨假体内面改成渐缩柱状结构。Р假体的四个主要发展阶段Р1923年-1938年:Smith-Petersen采用玻璃、钴铬合金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术。?1951年-1970年:骨水泥固定的钴铬合金材料假体。?1971年-1988年:骨水泥固定的钴铬合金股骨假体、聚乙烯髋臼假体。?1991年至今: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Р历史回顾Р第一代表面置换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技术和金属对聚乙烯的关节表面组合。Р历史回顾Р第二代表面置换假体:采用了混合固定的金属对金属关节表面置换。Р骨水泥固定表面置换术后Р混合型表面置换术后Р非骨水泥型表面置换术后Р髋关节表面置换优点Р①最大限度地保留髋关节的骨量;?②较少发生肢体不等长情况;?③术后稳定性高,极少脱位;?④翻修手术难度降低;?⑤表面置换并不会破坏股骨头的血运;?⑥适合东方人的生活方式。Р表面置换术后骨量保存完好、血供充足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