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纳米递药系统学习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ppt  |  页数:69 |  大小:2913KB

文档介绍
并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能(如生物粘附性、电性、亲合性等),有利于增加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加之NP对药物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故可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Р 控制药物的释放:由于载体材料的种类与性能(如分子量和比例等)的不同、制备NP的工艺不同以及NP的结构等不同,可以使药物具有不同的释药速度;Р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特征:NP进入体内后由于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可靶向于吞噬细胞丰富的肝脏、脾脏、肺和淋巴组织等,特别小NP还可进入骨髓组织。NP经抗体介导、配体介导或磁场介导等,可主动靶向靶组织;Р 改变药物的膜转运机制:NP可以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如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和细胞膜的通透性等,有利于药物对一些特殊部位的治疗。Р阻碍微粒类TDDS上生产和临床的关键问题? 载药量小:0.1%--14%? 工艺复杂:除了喷雾干燥法以外? 稳定性差: 胶体注射剂的物理稳定性? 药动学模型:需要建立新的数学模型? 载体材料问题:需要静脉注射的高分子材料Р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除了脂质体外,还没有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的纳米制剂上生产和临床。Р载药量进展情况?--------------------------------------------------------? 药物载体载药量(%) 研究者?--------------------------------------------------------? 胰岛素 PIBCA 3.12 Damge? 氟脲嘧啶 PBCA 2.52 潘卫三? 斑蟊素白蛋白 1.28 程宇慧? 阿霉素 PBCA 6.35 Gasco? 伯喹 PBCA 4.56 Douglas? 羟氨苄 PBCA 14.3 Rolland?--------------------------------------------------------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