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活动医患沟通培训。?3重点对实施手术、麻醉、高危诊疗操作、特殊诊疗或输血、使用血液制品、贵重药品与耗材等时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4.相关医师知晓并执行率≥80%。.Р(三)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科、病房、手术部、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1.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科、病房、手术部、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有明确的制度规定。?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5.科室有转科交接登记。?6.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7.重点部门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制度落实,持续改进有成效。Р(四)提倡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1.对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的患者和科室有明确制度规定。?2.至少在重症医学病房(U、SICU、RICU等)、新生儿科(室)、手术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3.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4.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5.正确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标识,持续改进有成效。?6.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腕带”识别患者身份。Р(五)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等特殊患者应有明显识别标志(腕带、床头卡、指纹等)。?1.制作有明显特点的腕带、床头卡,向相关科室发放,并严格其使用。?2.建立腕带、床头卡、指纹采集等相关记录制度。?3.特殊患者有显识别标志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