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重庆市地图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ppt  |  页数: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行之心”就是“行之始”。这就从根本上抹煞了知和行,即主观意识和主观意识见于客观的本质区别和界限。因此,王守仁所谓知行不离并进, 主张意即是行,其目的就在于销行以为知,混淆知行,并进而否定行的客观性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三,是主张“良知”是知行的本体。王守仁说: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因此, “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分作两截用功”,就要“失却知行本体。”他认为,知和行都是良知、良能, 即心这一本体的体现。据此,王守仁认为,知和仁的目的,不是什么别的,恰恰是要复那心之本体。在王守仁看来,所谓的知,就是指人先天具有的良知良能;而所谓的行,也是要体现那先天固有的良知良能。知和行都存在人的意识之中,纯然属于主观的范畴。由此可见,王守仁所谓的行合于知,就是说人的意念一经发生,都必须符合于良知良能的本性。而这种“符合”就叫做“知行合一”。 9二.历史意义很显然,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与我们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统一,是根本不同性质的两码事。总括上述, 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的根本目的,就是旨在使人的任何不善的私念,那怕是在思想动机上有任何不符合于封建道德义理的地方,都得在其刚一萌芽的时候予以禁止,以便达到人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也就是所谓的“存天理去人欲”。因此,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就其主导方面而言,仍然是主张一种闭门思悟、内省的道德修养功夫。当然,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关系问题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的知行合一说,就其思维内容来说,也有其独到之处。他肯定知与行是一种互相对立而又互相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 强调了“行是知之成”,即承认知对行的指导作用;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反对“知行不一”等等。就是在知行合一这一总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知行观中,所包含着的价值而极其光辉的思想内容。 10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