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结构的识别能力,从而不仅可以对微细组织进行准确切割,还可以使微细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吻合成为可能。显微外科既是一门新颖的技术,又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显微外科既有各临床外科系统应用的技术问题,又有与这项技术相关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病理及诊断学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目前国内外显微外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称之为“显微外科学”或“显微修复外科学”。二、显微外科的发展历程显微镜在生物学、组织学和病理学方面的应用已有较长的历史。然而,由于受精密手术器具及其它相关材料(如缝线)的限制,显微镜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起步较晚。1921年,瑞士的Nylen首次把单眼实体显微镜用于内耳手术;次年,Holmgren把Zeiss裂隙灯双目实体显微镜用于中耳手术。直到1950年,Barraquer和Peritt等应用手术显微镜进行角膜缝合,才使显微外科手术进入缝合操作阶段。而真正形成显微外科基本理论和临床基本体系,则是60年代以后的事情。1960年,Jacobson和Suarez在手术显微镜下对直径1.6~3.2mm的微细血管进行吻合,获得较高通畅率,这一鼓舞人心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显微外科在世界各地的外科领域中才真正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我国显微外科发展是自1963年陈中伟等在世界上首次报告断肢再植成功后开始的,30多年来不仅在断肢(指)而且在修复再造、颅脑外科、周围神经外科、眼科等领域内发展较快。实验研究也同时取得相当的进展。三、显微外科分类和特点目前,显微手术在外科领域已广泛开展。除对各种带血管的游离组织,如大网膜、肠、肌肉、骨、关节、皮及皮下脂肪等进行移植外,显微手术几乎覆盖所有临床外科,特别是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咽喉科和眼科等。分类1、根据不同组织分为“五小”:小血管显微外科周围小神经显微外科小淋巴显微外科小管道显微外科小器官移植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