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形容词或名词谓语的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但却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谓语。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它能作句子成分,在句中大都作状语,有时作补语, 一般不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中心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古汉语中动词谓语句占压倒优势,因而副词特别发达,根据其意义和作用,可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数量、情态、语气、否定、谦敬等八类。 2.程度副词 1)表示程度高、过甚、至极。有“丕、孔、重、甚、大、深、颇、最、酷、至、极、殊、尤”等。这些副词古今变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颇”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一是表程度偏高,义近“很”和“甚”;一是表程度偏低,义为“稍微”、“略微”。例如: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也。(史记·河渠书)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子通列传)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别通) 2)表示程度轻微。除了“颇”,还有“少、小、差、略”等,而“稍”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往来差近。(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 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3)表示程度加深,更进一步。有“益、加、滋(兹)、尤、增、愈、弥”等,意义近于“(比较起来)更加”、“(比现在)越来越”。“益、弥”今日还常用,需加注意。例如: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国语·晋语三)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欲盖弥彰,竟有何益?(资治通鉴·唐纪)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梁惠王上)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吕氏春秋·慎大)